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9章(1 / 2)

成熟的瓜果,按照人头和工分,公平地分配到每家每户,以改善军户家庭的饮食结构。吃不完的瓜果,则被运到市集上,与西蕃部族交换肉食、奶酪和皮毛。

小沟中的一部分,还被黄意巧妙地引导,穿越数十里的戈壁滩,最终成功流入了龙勒和榆安这两座城池。城内原本紧缺的饮用水源得到了有效的补充,极大地缓解了城池扩张的瓶颈。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当清澈的河水第一次流过那些干涸了千百年的沙地时,几乎是瞬间就被饥渴的土壤吸收得一干二净,仿佛从未出现过。随着颍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沙土层逐渐被浸润、饱和。流淌的水开始越走越遠,不再轻易下渗,最终流入了目的地。

但谢乔很清楚,三十万人口绝不是上限,她还要更多的人口,这片土地的承载量还可以上扩。仅凭颍水目前分流过来的这一部分水量,要支撑领地内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农业发展,一定不够。而且,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西凉的冬季酷寒无比,颖水也处在结冰期内,冬季河水会结冰封冻,届时灌溉和部分供水都将中断。

这个冬天沟渠就封冻了长达两个多月,幸好黄意和谢均下令提醒百姓在家中储水,又降了大雪,才没有导致旱灾发生。

必须找到更稳定、更庞大的水源。

谢乔的目光投向遥远的南方,那里还没有被点亮,只有熟悉的轮廓。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逐渐成形。

等以后[空间传送符]积攒得足够多了,或许可以去一趟珠崖。

根据她原世界的记忆,此时的海南岛,尤其是万泉河所在的区域,应该还处于相对原始、人烟稀少的状态。如果能利用[空间传送符]的伟力,将温暖湿润的万泉河水,跨越千山万水,引入干旱的西凉隔壁。甚至,更进一步,再将南海的海水,引入玉门关外那片广袤无垠的荒漠。

南海终年温暖,四季如春。将大量的温水引入西凉,利用水体巨大的比热容特性就像后世地理课本上说的大西洋暖流调节北欧气候那样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西凉冬季那令人绝望的严寒气候。

这个想法太过宏伟,甚至有些疯狂。

但谢乔看着舆图内的基业,境内超过三十万依赖她生存的军民,心中改造天地的冲动,便不由自主地滋生。

将沧海之水引入戈壁,让瀚海变桑田,这听起来如同神话,但未必不能成为现实。

在原世界,她的民族,是何其伟大的民族。他们勤劳勇敢,身具改天换地的勇气,一步一个脚印,自力更生,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移山填海,被赋予基建狂魔的称号。

身为其中的一份子,谢乔与有荣焉,且完美继承其基因。

谢乔深吸一口气,将这些过于遥远、需要庞大资源支撑的构想暂时压下。

水的问题暂且搁置,谢乔的思绪转向了另外的方向她的终极目标是扫荡诸侯,统一天下十三州。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行军作战,离不开两样核心:能征善战的士卒,以及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

后者,如今有了初步的保障。

榆安以西,高山牧场在持续运转中。三面环山,一面是城墙的牧场,内部全部铺上了神奇草场,里侧散养着大量的牛、羊、馬、骆驼。外侧鸡、鸭、兔、鹅养在笼子里,鸭、鹅定期放到旁边的水泊中。猪养在圈中。

这个牧场,如同一台的生产机器,每日产出大量的肉、蛋、奶。屠宰后的牲畜被迅速处理,肉块按部位分割,鸡舍鸭栏每日拾取的蛋堆积如小丘,需要好几个筐才能装完,挤奶的牧户挤出白色的奶液注入木桶。

产出的鸡蛋与鲜奶,其中固定的一部分,会准时送达榆安城的官学。孩子们的身体需要足够的营养,这是未来的根基。宰杀的鸡鸭鹅的翎羽,专门送入工坊,以制作羽箭。剩余的产物,连同分割好的肉块,都分门别类,仔细包装后,送入时间凝滞的[大仓]中存储。

紧邻牧场不远的地方,还有一片同样由谢均料理的官方农场。

这片农场面积不大,大约只有两千个平方。农场所用的土地,大部分是中级神奇土壤,还有约四百块高级神奇土壤。

这片农场的功能,被定位为调节器。它不追求单一作物的最大化生产,而是根据当前的具体需求来决定种植内容。仓库里缺粮了,便立刻翻整土地,播种下耐旱高产的粟米或麦种。餐桌上蔬菜种类少了,便种下水灵的菘菜、芥菜。市面上瓜果价格上涨了,便栽种下西瓜、甜瓜的秧苗。

农场的运作保持着全天候的节奏。一旦成熟,便立刻组织人手进行采摘、收获,然后迅速清理田地,播撒下新一轮的种子。收获的粮食、蔬菜、瓜果,同样经过清点、分类,整齐地码收入[大仓]。

谢乔去榆安县府查看过[大仓],储量的图标在缓慢而稳定地增长,各种物资的条目越来越丰富。这不仅是三十万军民的储备粮,更是未来支撑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坚实后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版主